大衛霍斯:「這次不是你成,就是我敗。」
尼克遜:「我會是你最強悍的敵人,施展渾身解數將你擊倒;成皇敗寇,我們當中勝出的會贏盡風頭,失敗的則一無所有。」
金像導演朗侯活,繼《有你終生美麗》《達文西密碼》後呈獻另一震撼之作《驚世真言》,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5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導演、男演員、改編劇本及剪接,全球影評一致推崇!
尼克遜在1969年當選美國第37任總統,1974年因「水門事件」醜聞下台,成為美國史上唯一一位辭職的總統。「水門事件」3 年後,英國電視節目名嘴大衛霍斯成功邀約專訪尼克遜,一場鬥智鬥力的角力賽隨即展開...
1977年夏天,大衛霍斯(米高辛 飾)與尼克遜(法蘭朗基拿 飾)的電視專訪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高收視率的新聞節目,全國人民拭目以待,四千五百萬觀眾洗耳恭聽,連續四晚守候在電視機旁邊收看霍斯與尼克遜的世紀對話。
霍斯孤注一擲以巨額酬金力邀尼克遜接受訪問,是為了挽救走下坡的事業;而一直保持緘默的尼克遜肯再度亮相,為的是藉此訪問挽回形象。二人各有目的,霍斯想揭露真相,一鳴驚人;尼克遜要隱瞞事實,重振聲威。成皇敗寇,連續四晚的訪問將決定兩人之毀譽榮辱,霍斯與尼克遜深知他倆當中勝利者只有一個,二人不惜傾盡籌碼,舌劍唇槍是唯一武器,在針鋒相對之間,究竟誰勝誰敗?
大破票房紀錄 全球一致好評
《驚世真言》將22年前轟動全球、揭示美國前總統尼克遜「水門事件」醜聞真相的世紀電視訪問搬上大銀幕,讓全球觀眾有機會一睹前總統尼克遜與電視節目主持大衛霍斯憑口才與腦力一決成敗的拉鋸戰。電影在紐約、洛杉磯及多倫多上映首週,每院平均開畫票房達6萬多美元(US$60,236),打破2008年最高紀錄,全球影評一致推崇!關於「水門事件」
關於「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冗長且痛苦的夢魘」,事件發生於197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競選班子與白宮幕僚僱用5人,潛入位於民主黨於華盛頓的水門大廈總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後,尼克遜一度竭力跟事件劃清界線,但兩位《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 (Bob Woodward)與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鍥而不捨追查真相,並由代號「深喉」的神秘線人──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費爾特(William Mark Felt)提供內幕消息而展開調查追訪,揭發尼克遜政府及其本人直接牽涉於這個「大陰謀」。(*費爾特於去年12月18日因心臟病在加州病逝,享年95歲。)
與此同時,國會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遜的罪證,最後於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佈與彈劾尼克遜的全部相關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3項彈劾尼克遜的議案。
尼克遜雖否認所有指控,但最終在8月8日宣佈於翌日辭職,另有25名官員入獄,所涉及的不法行為包括非法入屋、洗錢、偽證、妨礙司法、濫權、共謀與竊聽。
此後,一些社會或政治醜聞,都會被加上「gate」字尾,如1992年的「Squidgygate」或「Dianagate」,傳媒揭發並公開當時的英國皇妃戴安娜與一位男性密友James Gilbey的電話對話錄音;近期有去年3月的「Monstergate」,指在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奧巴馬的外交高級顧問鮑爾(Samantha Power)稱希拉里為「怪物」,結果她因此辭職。
英國電視清談節目名嘴大衛霍斯(David Frost)於「水門事件」發生後3年專訪尼克遜,並在訪問中令尼克遜就事件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當中著名驚句是當霍斯問他「你是否認為總統有權做出違法的事情?」時,尼克遜宣稱:「只要總統做得出,就不是違法!」
Frost/Nixon的誕生:電視訪問搬上大舞台
劇作家及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前作有《英女皇》(包括原著舞台劇及電影),而舞台劇《Frost/Nixon》亦是他的著作之一,《Frost/Nixon》於2006年8月10日於倫敦的Donmar Warehouse首度演出後,廣受讚賞,同年再在倫敦的West End Theatre及於2007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上演。
彼得摩根於1992年在電視看到大衛霍斯的傳記後,就深深被這個能在與前總統尼克遜的專訪中駕馭對方的傳奇人物吸引,他亦發現訪問中兩位主人翁,無論在性格或人生,都有鮮明強烈的對比。彼得摩根說:「尼克遜無論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者是政冶家,他的生活一點也不好過,因為他的憤世嫉俗及猜疑心,是他在政治及社交上失敗的原因;但看看大衛霍斯,他生活自在寫意,尤其在社交上,他更是揮灑自如,他天生善於與人溝通、結交朋友,懂得如何令人喜愛他,籠絡人心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
大衛霍斯及尼克遜這兩個人物以及他們轟動世界的訪問,都是這麼引人入勝,彼得摩根於是想到把這個世紀專訪搬上大舞台,他說:「這是一場舉世觸目的爭論戰,唯一的武器是策略與雄辯。」
彼得摩根為了編寫這個舞台劇,與不少真實訪問中的相關人物會談,當中包括大衛霍斯。「與我會談的每個人對此事都有不同說法,即使在訪問現場的人,所說的都是不同版本,由於事情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相,我要做的就是把作家的想像力注入劇本。」
《Frost/Nixon》舞台劇獲得劇界多項殊榮,在各大獎項中獲得共15項提名,飾演尼克遜的法蘭朗基拿(Frank Langella)奪得三項最佳男主角獎,包括相當於電影界奧斯卡的東尼獎(Tony Awards)、Drama Desk Awards及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
《驚世真言》 由大舞台再到大銀幕
《Frost/Nixon》舞台劇享譽盛名,曾憑《有你終生美麗》奪得金像獎的導演朗侯活(Ron Howard)及監製白賴仁基沙(Brian Grazer),在倫敦看過此劇後,便向彼得摩根建議把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舞台劇在百老匯演出4個月,於2007年8月19日結束,電影《驚世真言》於5天後開始拍攝。
彼得摩根編寫舞台劇時,主要在美國東岸地區如華盛頓等搜集資料,但為了將舞台劇改編成電影,他走遍西岸如加州等地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資料搜集,所到之處包括尼克遜博物館、尼克遜圖書館、尼克遜基金會,參觀尼克遜曾乘搭的直昇機,親身訪談與尼克遜共事過的人。
把舞台搬上大銀幕並非易事,例如在舞台劇中,霍斯與尼克遜訪問的一幕是在一個空無一物的舞台上進行,台上除了兩位演員,就只有兩張座椅、兩部電視攝錄機及投射二人特寫的大螢幕,但舞台劇的一套不可盡用於電影,因此,從改編劇本、美術設計以至演員的演繹方式等,都要重新舖排。
沿用兩舞台劇主角 演繹電影版駕輕就熟
《驚世真言》除了有朗侯活和彼得摩根坐陣,男主角更沿用舞台劇的兩位原班人馬:由法蘭朗基拿(Frank Langella)飾演尼克遜、米高辛(Michael Sheen)飾演大衛霍斯。朗侯活說:「我不能想像找他們以外的人去演這兩個角色,沒有人能及他們對角色有如此深厚的了解,以及有他倆之間的化學作用,他們做了尼克遜及大衛霍斯足足兩年了!」
法蘭朗基拿說他並非以模仿的方式去扮演尼克遜,而是把尼克遜看成一個容易犯錯、有弱點的人去演繹,最大的難度是他不能像米高辛一樣,可以真實的大衛霍斯作參考,因為尼克遜已不在人世。
「尼克遜是我演過最妙的一個人物,我對他及他的心魔非常著迷,我不會一板一眼地模仿尼克遜,其實無論飾演尼克遜或是其他角色,無論是演政治家、音樂家、殺手,我要演繹的不只是外在,而是角色的內心世界與靈魂。」透過法蘭朗基拿對角色的細微觀察和分析,讓他對尼克遜有更全面立體的演繹。由低沉聲線、到嘴角的輕微笑容,法蘭朗基拿把尼克遜的小動作演繹得非常細膩,曾面對面訪問尼克遜的大衛霍斯,亦對法蘭朗基拿的演出讚嘆不已:「他其實不像尼克遜,但你會覺得他是尼克遜;他的身體語言並非完全模仿尼克遜,但你會覺得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尼克遜的影子。」
米高辛飾演的大衛霍斯,時而自負自滿、時而侷促不安,米高辛能細緻地演繹出角色性格及情緒上的波動,他指出,舞台劇的演出加上能繼續與法蘭朗基拿合作,都令他在拍攝電影時揮灑自如:「我們一起演出這故事已有18個月,無論是在舞台上,或是鏡頭前,我們仍能擦出火花,拼發無人可比的化學作用。」
重現當年電視訪問 製作一絲不苟
曾主理《太陽神13號》美術設計的米高哥連布(Michael Corenblith),坦言為《驚世真言》作美術設計有相當難度:「觀眾把電影與當年的電視訪問比較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要把觀眾在當年訪問片段中看到的東西,一絲不苟地呈現出來。」在佈置進行訪問的大屋,小至一磚一木、各種裝飾、甚至桌上盆栽一片葉的形狀,看上去都要似模似樣。
而在拍攝場地方面,《驚世真言》是唯一獲批准在尼克遜位於加州的寓所La Casa Pacifica實地拍攝的電影,這是被稱為西方白宮(Western White House)。另外,當年的訪問是在尼克遜寓所附近進行,選址在一對共和黨夫婦赫魯及瑪花史密夫(Harold and Martha Lea Smith)的房屋,但事隔30年,該房子已面目全非,劇組不能實地取景,於是便在洛杉磯的Westlake Village找到一間外貌相似的房子拍攝,另再於片場根據實物搭建房子內部。赫魯及瑪花史密夫看到劇組如施展奇跡般把自己當年的住所重現眼前,都讚嘆不已,赫魯更說:「真是不可思議,簡直是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