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總是對自身的產品理念充滿信心。早在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時代,他便曾表示,公司的使命並非僅僅傾聽客戶的需求,因為顧客的要求往往是希望得到比喻上的「更快的馬」,而非車輛。因此,每當競爭對手隨著潮流推出各類新技術,如迷你電腦、可摺疊手機、智能戒指或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Apple 卻往往默默堅持自己的路,這樣的做法多數時候證明是明智的。
當外界得知 Apple 正在開發一款超薄的 iPhone 17 Air 並計劃於今年稍晚發佈時,雖然某些媒體表達了懷疑態度,但這顯然並未影響公司高層的信心。每個人都有權發表意見,但在 Apple Park,唯一的成功標準就是客戶滿意度和實際收入。
這一觀點其實相當合理。Apple 總是有良好的紀錄,許多最初受到批評的決策,往往在事後看來都極具合理性。當年,Apple 因取消耳機插孔而遭到譴責,隨後其他公司也紛紛效仿,AirPods 隨之風靡。2001 年,實體零售店似乎毫無意義,但隨著 iPad 的推出,這些店鋪卻因增強品牌形象及創造社區感而受到讚賞。而 Apple 的每一款熱賣產品在之前幾乎都會遭到媒體的質疑,但最終銷量卻屢創佳績。
也許 iPhone 17 Air 會再次成為這樣的熱賣產品。然而,對於其傳聞中的妥協,即在某些重要領域做出犧牲,以便在某些不太重要的地方獲得利益,心中的不安逐漸有了現實依據。雖然 iPhone 17 Air 尚需三個月才能上市,但其主要競爭對手上月已經推出,卻銷售不佳。
根據《The Elec》的報導,三星的 Galaxy S25 Edge 到目前為止的銷售量未達預期,甚至已經「大幅降低了生產數量」。該網站雖未提供具體銷售數字,但形容其為「表現不佳」及「急劇下滑」,而這類手機在上市前三個月通常應該有穩定的銷售表現。早前的報導亦指出,儘管三星努力改善預訂條件,但該設備似乎並未吸引到足夠的客戶。
當然,Apple 的市場部門可能會認為這是個好消息。三星未能成功實現超薄設計,這將使 iPhone 17 Air 的市場環境更加友好,並且問題在於 S25 Edge 的實際執行,而非超薄手機的整體概念。畢竟,Apple 的 iPhone 銷量遠超任何 Galaxy 手機,且該公司深知用戶的需求。
但或許事情並不簡單。Apple 之前在某些領域的壟斷地位,往往是因為其在技術上做出了實質性的區別,從 Macintosh 的滑鼠和基於視窗的介面到 iPhone 憑藉其軟件鍵盤和用戶友好的操作系統。那麼,iPhone 17 Air 能在技術上有何重要的創新,能超越 S25 Edge?如果傳聞屬實,那麼區別似乎並不大。
回顧一下 S25 Edge 的諸多問題,該手機的電池續航表現平平,充電速度較慢,過熱問題明顯,並缺乏長焦鏡頭。根據《Tech Advisor》的評測,該款手機並未達到預期,增加的選擇是 Galaxy S25+,這款更傳統的手機以「更好的規格和更低的價格」令人滿意。
即使忽略過熱問題(Apple 的工程師同樣面對這些熱管理挑戰),iPhone 17 Air 的電池和攝像頭設置肯定會比該系列的其他型號規格稍弱。這不僅是 S25 Edge 的問題,而是超薄手機的一個普遍難題,需要在設計上做出犧牲。
另外,是否有足夠的用戶渴望一部超薄手機亦值得懷疑。自推出以來,第四代 iPhone 的表現一直不佳,iPhone mini 及 iPhone Plus 皆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這兩款型號的定位其實比超薄型號更具意義。
Apple 希望通過其一貫的 iOS 直覺、強大的產品生態系統、通常的隱私和安全承諾,以及一些昂貴的廣告來令 iPhone 17 Air 在 S25 Edge 失利的賭局中取得成功。但它仍然是一部超薄手機,無法僅僅透過廣告的方式掩蓋電池續航的不足。此外,這些的優勢同樣適用於標準 iPhone,幾乎將成為所有買家的更佳選擇,因為它們提供了更理想的規格而價格更低,這是一個現實的工程問題。
最終,三星基於顧客會因 S25 Edge 的設計而忽視其缺陷擔心失利,但對於評測者及初期用戶的反映來看,顯然沒有吸引到足夠的支持。現在,Apple 策勵投資同樣的高風險賭注,並且自信結果將會截然不同。或許 Apple 真的知道得更多,但或許以當前技術來看,超薄手機並不受青睞。